趙先生滿臉痛苦地訴說著自己的控制遭遇,為了控制血糖,血糖他不斷增加胰島素的卻依注射劑量,可血糖不僅常常居高不下,舊起有時還會毫無征兆地出現低血糖的定原情況,這讓他身心俱疲。飲食嚴格因竟
經過接診的控制內分泌科陸源源主任詳細詢問病情,并對趙先生的血糖胰島素注射部位進行體格檢查后,謎底終于揭開。原來,趙先生平時主要在肚皮部位注射胰島素,而陸主任在評估注射部位時發(fā)現,他的肚皮上布滿了多個隆起的 “疙瘩”。通過視診和觸診,陸主任初步判斷,這些小 “疙瘩” 是胰島素注射不規(guī)范引發(fā)的并發(fā)癥 —— 皮下脂肪增生。
為了進一步確認,陸源源主任借助專業(yè)的 “掌上超聲” 設備進行檢查。超聲圖像清晰地顯示出,這些隱藏在肚皮上的 “雷區(qū)”,正是導致血糖異常波動的罪魁禍首 —— 皮下脂肪增生。也就是說,趙先生之前不慎將胰島素注射到了這些 “雷區(qū)”,才致使血糖出現忽高忽低的現象。
那么,胰島素注射相關皮下脂肪增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專家解釋,這是胰島素注射過程中,在局部注射部位出現的不良反應。具體表現為注射區(qū)域的皮下脂肪組織增生、增厚,原本柔軟的組織逐漸變硬,或者出現質地較韌的腫脹。這是胰島素治療中較為常見的并發(fā)癥,不規(guī)范的注射部位輪換、重復使用針頭、同一部位過度頻繁注射,以及胰島素種類和使用時間等因素,都可能誘發(fā)皮下脂肪增生。
陸源源主任強調,這些 “疙瘩” 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。它們會使注射部位對胰島素的吸收能力下降,患者不得不增加胰島素的日劑量。與此同時,血糖波動幅度增大,低血糖風險顯著上升,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升高,進而加重整體的醫(yī)療成本負擔。
對于廣大 “糖尿病患者” 而言,學會自我判斷是否出現皮下脂肪增生至關重要。專家建議,在判斷時,可以準備一個可用光源,理想狀態(tài)是使用可調節(jié)光源;若無法調節(jié),醫(yī)護人員可佩戴頭燈,普通人也可以使用手電筒,通過調整光源角度,仔細觀察皮膚表面是否有細微的隆起或凹陷。
皮下脂肪增生的皮膚表現為凸起或丘狀,但皮膚顏色和毛發(fā)分布通常不會發(fā)生改變,有時還能看到一塊有光澤、色素過度沉著或者脫毛的區(qū)域。發(fā)現疑似區(qū)域后,用筆在中心位置做個標記,方便后續(xù)觸診。觸診時,檢查者用輕柔按摩的方式(向前或畫圈)在待檢查區(qū)域移動,正常的皮下組織柔軟且富有彈性,而出現皮下脂肪增生的部位則會變成質地堅韌、類似橡皮狀或缺乏彈性的組織,異常區(qū)域的邊緣十分清晰,能明顯感覺到與周圍軟組織的分界,就像是周圍柔軟組織中突然出現的 “高地”。如果條件允許,最好通過超聲檢查進行準確診斷。
為了避免皮下脂肪增生,有效控制血糖,陸源源主任給出了實用建議:“糖尿病患者” 在日常生活中要勤換 “打針位置”。可以把肚子、大腿、上臂、臀部看作四個 “注射區(qū)”,每周固定使用一個區(qū)域(比如這周只在肚子注射),每天在同一區(qū)域內更換不同的注射點位。每次注射的位置要和上次間隔至少一根手指的寬度(大約 1 厘米),防止反復扎同一個點。
另外,還要學會 “輕輕捏” 的注射技巧:注射前,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皮膚(尤其是體型偏瘦的人),然后將針頭垂直扎入捏起的皮膚層,這樣能避免將胰島素注射到深層肌肉。同時,要注意每次注射胰島素都應更換新針頭,重復使用會使針頭變鈍,容易刺激皮膚。注射完成后,不要按摩或揉搓注射部位,防止胰島素擴散過快刺激組織。
專家特別提醒,“糖尿病患者” 在洗澡時,可以順便檢查一下常用的注射區(qū)域皮膚。要是摸到硬塊、鼓包,或者發(fā)現皮膚顏色變淺,應立刻停止在這個區(qū)域注射,停用時間至少 1 個月,并及時咨詢醫(yī)生。
只要 “糖尿病患者” 們掌握正確的胰島素注射方法,養(yǎng)成良好的注射習慣,就能有效減少皮下脂肪增生的發(fā)生,讓血糖更加穩(wěn)定,提高生活質量。